欲穷大地三千界 须上高峰八百盘
——记校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文法学院副教授宋朝丽博士
宋朝丽,我校文法学院副教授,2018年取得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所学专业为文化产业管理。兼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师资库专家,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基地研究员,海峡两岸文化产业高校联盟副秘书长等职务。
她热爱科研事业,倾心投入学术研究,将自己定位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先后在《求索》《东岳论丛》《福建论坛》《河南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参与1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课题、教育部课题、省厅级课题,参与各类文化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策划数10项;出版专著2部。
求学之路多坎坷,孜孜不倦收获多
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宋朝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勤奋的工作态度对待自己教授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学生,工作成绩得到学校领导和学生充分肯定,并顺利通过高级职称评聘。然而,潜存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意识让她感到焦灼、不安,这份不安来自于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强烈感受,更来自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刻反思。她认为,一个不擅长深度思考的教师,最终会沦为知识的搬运工,只有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在这个时代永不落伍、永葆活力。
经过两年的复习准备,2015年宋朝丽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重新走上了充实又繁忙的求学之路。博士期间学业紧张,孩子又处于刚上小学的关键时期,她经常郑州北京两地奔波,加上博士期间项目、科研压力很大,求学三年从没有过寒暑假、周六日的概念,在图书馆借阅了一摞又一摞的书籍,做了一本又一本的读书笔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挑灯奋战的夜晚。求学生涯虽然很苦,但换来的却是肩上行囊饱满、胸中气概昂扬,她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还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参与国家部委课题13项,组织博士论坛及各类学术会议8场,参与45个城市的文化调研,无论在学识还是见识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历史学家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成为宋朝丽的学术座右铭。做学问不应该追随时尚,随风倒,而是要坚持自己的学术方向,甘于寂寞。自2016年开始,宋朝丽把“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开发的授权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开展了许多调研,但由于研究选题过于前沿,国内很多学者专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受到了很多质疑。之后四年,无数次的课题申报均以失败告终,无数次的投稿也都石沉大海,但她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静下心来不断沉淀积累。所有的坚持终有回报,终于在2020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的同时立项,提出的观点也被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部门和业界同仁采纳认可。
投身实践天地宽,矢志不渝谱新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要关注社会现实,努力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时代节拍保持一致,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宋朝丽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回馈社会,积极服务于本地文化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发表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讲话后,她撰写《以文化创意唤醒黄河文化古老基因》一文在《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并被光明网、新华网、人民网等十多家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就黄河流域文化发展问题,她与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市政协等部门紧密合作,高质量完成相关部门委托课题,积极建言献策,以专家学者身份为黄河流域、本地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爱心铺就教学路,智慧沐浴新教坛
人格是最高学位,作为教师,宋朝丽耐心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为学生指定详细的论文写作计划和阅读计划,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受到学生的普遍信任。作为同事,她虚心请教,热心帮助,尤其在学术问题上与大家积极交流,营造正面向上的学术氛围,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十年辛苦不寻常,宋朝丽老师以她的实际行动,探索出了一条新生代学者型教师的成长之路。